科研速递

  • 14
    2025-10
    近期,我院庞庆华教授团队以河海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为第一单位在能源领域国际知名期刊《Energy》(中科院一区Top期刊,IF 9.4)上发表了题为“Industrial trade and embodied energy transfer patterns analysis in China: A perspective of multilayer complex networks”的研究成果。随着我国产业转移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产业贸易与隐含能源消耗之间的复杂关系对能源供应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隐含能源作为生产过程中间接消耗的能源,其跨区域、跨行业流动形成了复杂的多层网络结构,传统单层网络分析方法难以全面揭示其内在规律。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产业贸易与隐含能源转移的多层复杂网络模型,基于2012年和2017年中国30个省份、7大部门的数据,结合环境扩展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系统揭示了产业贸易与隐含能源多层网络的结构特征、关键节点及其动态演变规律。 研究发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河北等省份在两个多层网络中始终占据中心地位,制造业(S3)、建筑业(S5)
  • 13
    2025-10
    近期,我院庞庆华教授团队以河海大学为唯一单位在能源领域知名学术期刊《Energy》(中科院一区Top期刊, IF 9.4)发表了题为“Targeting SDG7 in G20 countr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lean and dirty energy performance”的研究成果。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7(SDG7)的背景下,提升能源效率已成为G20国家推动绿色转型的关键路径。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在效率表现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差异对制定差异化能源政策具有重要启示。然而,当前研究多未区分清洁与脏能源的效率差异,也缺乏针对G20国家系统性效率评估与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首次将能源划分为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等)与脏能源(如煤炭、石油),并采用博弈交叉效率DEA模型,对G20国家2001–2022年的清洁能源效率(CEE)与脏能源效率(DEE)分别进行评估。进一步,针对效率得分的非正态分布特征,研究运用矩分位数回归方法(MMQR),系统分析了经济发展、城市化、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对两类能源效率的异质性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 13
    2025-10
    近日,我院田贵良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Sustainable Cities and Society》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该期刊被SCI和EI双检索,位列JCR一区与中科院一区,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文章题为:“Resilience assessment of city-level virtual water flow network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https://doi.org/10.1016/j.scs.2025.106529)河海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班晴晴担任论文第一作者,田贵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研究首次构建了黄河流域城市级虚拟水流动网络,并综合运用计算机模拟攻击与复杂网络模型,系统评估其韧性。01研究背景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农业产区,长期面临水资源供需矛盾。传统的水资源管理多聚焦于实体水调配,而忽视了隐藏在商品贸易中的“虚拟水”流动(即生产商品所消耗的水资源)。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量化虚拟水网络的韧性并提升其应对突发性冲击的
  • 17
    2025-06
    6月10日,学院田贵良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全链条完善用水权市场化配置体系》。文章社会影响较大,刊发后被求是网全文转载。文章全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要素市场制度和规则,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用水权交易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盘活用水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要素保障,推动实现水资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优”,用水权市场化配置的制度优势正逐步显现。完善用水权市场化配置机制,需要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健全“初始分配、市场交易、收储调节、价格形成、金融赋能、监督管理”等全链条制度体系。完善用水权初始分配制度。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发挥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留足生态用水、灵活配置生产用水,精打细算、精耕细作地做好用水权初始分配工作。引入“价格杠杆”提高初始分配效率,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和超载地区探索用水权初始分配由“无偿配置”改为“有偿出让”,体现用水权价值属性,让持有用水权承担一定的成本和代价,促使用水户按实际需求申请用水权,让闲置指标从“空占”变“烫手山芋”。优化用水权交
  • 06
    2025-06
    近日,我院周伯乐老师以“ESG in the headlines: Media-driven reputational risk and stock performance”为题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经济学领域国际期刊《Global Finance Journal》(SSCI,ABS 2,JCR-Q1,中科院2区)。周伯乐为第一作者,合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葛婉君。研究背景:在全球范围内,管理者和投资者越来越多地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标准纳入决策过程。这一趋势引发了大量关于企业ESG声誉对经济影响的研究。已有文献主要关注良好ESG声誉所带来的益处,研究表明,积极的ESG活动所形成的良好声誉可以带来竞争优势,并提升企业绩效。然而,尽管负面的ESG问题可能严重损害企业声誉,但有关其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仍然较少。这一研究空白值得关注,因为积极的ESG行为和负面的ESG问题并非简单的对立面,企业可能同时存在两者。此外,有实证研究表明,负面的ESG问题对企业声誉和股市表现的破坏作用往往强于积极ESG行为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为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本文探讨ESG风险事件所引发的声誉风险如何
  • 28
    2025-05
    煤炭作为全球主要能源,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电力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湿法烟气脱硫技术(FGD)被广泛用于减少燃煤电厂硫氧化物(SO₂)排放,但其对空气质量和公共健康的综合影响尚未被充分评估。本研究以2000-2012年中国4486个燃煤电厂安装湿法FGD设施的准自然实验为切入点,首次系统揭示了SO₂减排政策对PM浓度及婴儿死亡率的意外负面影响,为环境政策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采用双重差分法(DID)和工具变量法(IV),结合卫星遥感数据、气象站观测及县级婴儿死亡率统计,构建了覆盖中国1126个受电厂影响的县域和854个对照县域的数据库。通过分析FGD设施安装前后SO₂、PM₁₀和PM₂.₅浓度的变化,量化了污染物与婴儿死亡率的关系,并估算了经济损失。研究表明FGD设施显著降低了SO₂浓度(减少0.019 DU),但导致PM₁₀和PM₂.₅浓度分别上升1.399 µg/m³和1.803 µg/m³。PM增加与婴儿死亡率呈强相关性:PM₁₀每增加10 µg/m³,婴儿死亡率上升12.76‰;PM₂.₅每增加10 µg/m³,死亡率上升9.9‰。城市婴儿因暴露于交通与工业排放的高毒
  • 24
    2025-05
    近日,我院丁童慧博士的研究成果以“水-能源-粮食纽带关系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进展与展望”为题发表在国内知名期刊《生态学报》。丁童慧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包括河海大学商学院王陈军飞教授。该成果介绍如下:一、研究内容随着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失调现象频发,如何尝试以“耦合”为方法论探寻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关系,推动二者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和前沿问题。基于此,本文在系统回顾WEF-Nexus、生态系统服务以及二者耦合概念内涵的基础上,从耦合关系、耦合系统、耦合管控三个维度对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进行重点梳理,归纳凝练出二者耦合研究的核心问题及不足,由此提出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新思路,并探讨下一步研究方向,以期为解决区域生态系统退化与人类需求增长之间的矛盾、实现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二、文献述评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研究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话题,现有研究揭示了WEF-Nexus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交互作用关系,探索了水-能源-
X